皮皮剉(p‘i⊦-p‘i⊦-ts‘uaʔ)──顫抖抖(因害怕而渾身發抖)
例句1:“但若細細一想,就不禁讓人感到「皮皮剉」。”(2005.6.29.自由時報A15頁)
例句2:“三榴彈當垃圾丟,清潔員「皮皮剉」。”(2005.6.11.自由時報B1頁,標題)
例句3:“這樣一個會「皮皮挫」的人,人民怎麼會安心。”(2001.10.29.自由時報3頁)
例句4:“此舉只會讓國民黨南部立委參選人「皮皮趖」。”(2001.10.26.自由時報4頁)
例句1、2的“皮皮剉”和例句3的“皮皮挫”及例句4的“皮皮趖”都是同一個台灣話語詞,讀做“p‘i⊦-p‘i⊦-ts‘uaʔ”。台語的“ts‘uaʔ”有多種義項,這裡的 ts‘uaʔ 是因害怕而渾身發抖的意思。“p‘i⊦-p‘i⊦”是 ts‘uaʔ 的疊音前綴,用來修飾 ts‘uaʔ,形容 ts‘uaʔ 的樣子,加強 ts‘uaʔ 的意義及程度。
疊音前綴通常不具意義,一般用同音字表示。“皮”字國音ㄆㄧˊ,台音文讀 p‘i´(白讀 p‘ue´/p‘e´),與 p‘i⊦-p‘i⊦ 比較,字音接近(只是聲調不同),可以接受。而詞根發抖義的“ts‘uaʔ”使用“剉”、“挫”、“趖”則大有問題。
“剉”字,《廣韻》麤臥切(去聲、過韻),屬果攝、一等、合口、清母,國音ㄘㄨㄛˋ,台語文讀音 ts‘oʟ,字義是摧折、用銼刀去掉物體的芒角、砍、鍘切等,並沒有“發抖”的意義。報刊之所以使用“剉”字,可能認為“剉”字在台語有 ts‘uaʟ 的音所致。與“剉”同音的字在台語白讀時有讀 -ua 韻的例,如:破,普過切,文 p‘oʟ/白 p‘uaʟ;簸,補過切,文 poʟ/白 puaʟ。因此認為“剉”字有 ts‘uaʟ 的音,並認為台語 ts‘uaʔ-pieŋ(冰)(=刨冰,ㄅㄠˋ ㄅㄧㄥ)的 ts‘uaʔ 是“剉”字,於是用“剉”字表示台語發抖義的 ts‘uaʔ 了。其實,“剉(ts‘uaʟ)”是陰去聲,ts‘uaʔ 是陰入聲,兩者並不相同。
“挫”字,《廣韻》則臥切(去聲、過韻),與剉字一樣屬果攝、一等、合口,但聲母是精母,國音讀ㄘㄨㄛˋ(與剉同音),台音 ts‘oʟ(《彙音寶鑑》)(作者按:“則臥切”應該讀做 tsoʟ),字義有摧折、毀損、拔除、屈折等多種,並與“剉”通用。但是“挫”字沒有發抖的意義。
“趖”字,《廣韻》蘇禾切(平聲、戈韻),屬果攝、一等、合口,國音ㄙㄨㄛ,台音 so´(《彙音寶鑑》),字義是走路的樣子。沒有發抖的意義,字音也和 ts‘uaʔ 差很多。
總之,“剉”、“挫”、“趖”都不是台語 p‘i⊦-p‘i⊦-ts‘uaʔ 的 ts‘uaʔ 的本字。
台語因害怕而渾身發抖的 p‘i⊦-p‘i⊦-ts‘uaʔ 的 ts‘uaʔ 有沒有本字?有的話是哪一個字?
先來了解台灣話語音ts‘uaʔ 所表示的語詞有哪幾個,及前人所使用的字又如何。經過整理,詳如附表所示。
附表:台灣話語音ts‘uaʔ 的語詞詞義及其用字
義項書名
(1) ts‘uaʔ因害怕而發抖
(2) ts‘uaʔ眼皮跳
(3) ts‘uaʔ用力拉扯
(4) ts‘uaʔ蔬果刨擦
(5) ts‘uaʔ尿屎不禁;下蛋
(6) ts‘uaʔ暫借錢
(7) ts‘uaʔ騙錢
《雅俗通》
𥈊
擦
疶
《增補彙音》
𥈊
擦
瘎
《彙音寶鑑》
𥈊
擦、錣
疶
《厦音典》
擦
𥈊
窃
《台日大》
擦
掇
掇
泄
撥
窃
《普閩》
掣
掣
礤
泄
《綜台基》
掣、𤸪、瘛
𥈊、掣
掇、撮、㪕
擦、䃰、鑔、檫、掇、錣
泄、洩、疶、𤵺
撥(訓)、掇、㪕
窃
《台話大》
惙
撮
摖
攃、礤
撮
《台大字》
惙
撮
礤、擦
《國台》
(自造)
掣、㪕
攃、礤(名)
疶、𤵺
掣
《台閩》
掣
掣
掣
攃、礤(名)
疶
《閩方大》
掣
掣
礤
泄
《台語正字》
䇎
撮
𠞯
泏
《台語字彙》
惙、擦
𥈊
掣、撮、㪕
攃、礤
泄、疶、𤵺
窃
(1)人體會因寒冷、疾病、氣憤、激動、害怕而身體局部或全身發抖,台語說 ts‘uaʔ。這個 ts‘uaʔ 本篇以“因害怕而渾身發抖”或“發抖”概括。如:kiã(驚)-kauʟ(𢓜)-p‘i⊦-p‘i⊦-ts‘uaʔ(=嚇得渾身發抖)。前人用字有:擦、掣、𤸪、瘛、惙、䇎。
(2)眼皮跳,台語說:bak⊦(目)–tsiu(珠)-p‘ue´(皮)teʔ-ts‘uaʔ。眼皮跳在中醫屬“筋惕肉瞤”的範疇。這種 ts‘uaʔ,前人用字有:𥈊、掣。
(3)用力拉扯或急速拔除,台語說 ts‘uaʔ。如:ts‘uaʔ-tŋ⊦(斷)=扯斷;ts‘uaʔ-ts‘uiʟ(喙) -ts‘iu(鬚)=拔除嘴毛;ts‘uaʔ-ke(雞)-mɔ(毛)=拔除雞毛。前人用字有:、㪕、掇、掣、撮。
(4)把蘿蔔或甘藷用礤床刨成籤狀或絲狀,台語說 ts‘uaʔ-ts‘aiʟ(菜)-t‘au´(頭)-ts‘iam(籤)及 ts‘uaʔ-han(番)-tsi´(藷)-ts‘iam(籤)。這個 ts‘uaʔ 是動詞,前人用字有:擦、錣、掇、攃。所用的器具叫 ts‘aiʟ(菜)-ts‘uaʔ(=礤床,ㄘㄚˇ ㄔㄨㄤˊ),用字是“礤”。
(5)大小便無法自禁而不自主地流出,台語說 ts‘uaʔ-sai`(屎)、ts‘uaʔ-dzio⊦(尿),通常在極度驚恐狀態下發生。另外,雞、鴨下蛋叫 ts‘uaʔ-nŋ⊦(卵)。這兩個 ts‘uaʔ,前人用字有:疶、瘎、泄、洩、𤵺、泏。
(6)短期借錢週轉,泉腔台語說 ts‘uaʔ,如:tsit⊦(一)-kua`(寡)-lai´(來)-ts‘uaʔ ・leʔ(《台日大》)=暫時借我一點錢週轉。前人用字有:撥、掇、㪕、撮、掣、窃。
(7)利用欺騙手段使人付出高價錢,台語說 ts‘uaʔ,如:li`(你)-u⊦(有)-ts‘uaʔ ・ɡua`(我)(《厦英》)=你欺騙我,使我付出很高價錢。tai(大)-ke(家)-m⊦(毋)–t‘aŋ–sio(相)-ts‘uaʔ(《台日大》)=大家不要互相敲詐錢。前人用字為“窃”。
在這七個 ts‘uaʔ 的詞裡面,(6)和(7)似乎已成為“古語”,新近出版的台語及閩南語辭書大都沒有收錄這兩個詞。而(2)的 ts‘uaʔ 是眼皮跳,應可併入(1)的 ts‘uaʔ,因為眼皮也是身體的一部分。
這樣說來,現代台語的 ts‘uaʔ 有四個詞:(1)[含(2)]、(3)、(4)、(5)。這四個 ts‘uaʔ 應該是各個獨立的詞,它們的語源及本字應該各不相同,但《台日大》卻對(3)及(4)的ts‘uaʔ 用同一個“掇”字;《普閩》和《閩方大》對(1)及(3)使用同一個“掣”字;《台閩》則對(1)、(2)、(3)的 ts‘uaʔ 都用“掣”字。
本篇主要討論因害怕而渾身發抖的台語 ts‘uaʔ。對於這個意義的 ts‘uaʔ,前人使用的字有:擦、掣、𤸪、瘛、惙、䇎六個字,下面逐一加以討論。
(一)擦
“擦”字不見於《說文》、《玉篇》、《廣韻》、《集韻》等書,清•翟灝《通俗編•雜字》說,“擦”字最初出現於金代《篇海》這一本字書。並認為“擦”是“攃”的後起的字,而“攃”的“摩”的意義是《集韻》開始說的。《集韻•入聲•曷韻》:“攃,摩也。七曷切。”“摩”意義的“攃”字的音是《集韻》七曷切(入聲、曷韻),屬山攝、一等、開口,而“擦”字的音是《字彙》初戛切,“戛”字在《廣韻》入聲、黠韻,屬山攝、二等、開口,“攃”、“擦”二字在中古可以說字音極為靠近。到了現代,“攃”、“擦”二字在國語都讀ㄘㄚ,台語都讀 ts‘at。而中古山攝、一二等、開口的字在台語白讀時不乏讀 -uaʔ 韻的例,如:獺、汏,他達切,文 t‘at/白 t‘uaʔ;葛、割,古達切,文 kat/白 kuaʔ;喝,許葛切,文 hat/白 huaʔ;辣,盧達切,文 lat⊦/白 luaʔ⊦。所以“擦”字在台語白讀時有 ts‘uaʔ 的音。
“擦”字的意義,《正字通•手部》:“擦,摩之急也。”本義是現代漢語的“摩擦”,“即與物體接觸,或物體之間緊密接觸作較快的相對移動”(《漢字源流》1928頁)。
《漢大字》對於“擦”字列出摩擦等六項意義,但沒有一個義項與“發抖”有關,因此,“擦”在台語雖可讀 ts‘uaʔ,但不是台語發抖義 ts‘uaʔ 的本字。
不過,“擦”字的六個義項裡面有一個義項值得注意。《漢大字》:“擦,(5)刨擦(瓜果,使成為絲狀)。如:把蘿蔔擦成絲兒。”這個“刨擦(ㄅㄠˋ ㄘㄚ)”就是台語的 ts‘uaʔ-ts‘iam(擦籤),如:ts‘uaʔ-han(番)-tsi´(藷)-ts‘iam(籤)=把甘薯刨擦成竹籤狀。刨擦時把甘薯緊壓在礤床(ㄘㄚˇ ㄔㄨㄤˊ,台語 ts‘aiʟ-ts‘uaʔ[菜擦])上來回用力摩擦,甘薯就變成一根一根竹籤狀(叫做 han[番]-tsi´[藷]-ts‘iam[籤]),因為有摩擦的動作,所以 ts‘uaʔ-ts‘iam 的 ts‘uaʔ 是“擦”字,而且是本字。
在二次大戰後期,物資、糧食極為缺乏的年代,han-tsi´-ts‘iam(番藷籤)是被用來當做米的代替品,加在米裡一起煮成 han-tsi´-ts‘iam-pŋ⊦(番藷籤飯)吃的。
(二)掣、𤸪
“掣”字,《廣韻》記錄兩個音:(1)尺制切(去聲、祭韻),蟹攝、三等、開口、穿三母;(2)昌列切(入聲、薛韻),山攝、三等、開口、穿三母。“掣”字,國音ㄔㄜˋ,係據昌列切;台音《彙音寶鑑》讀 tse,《厦音典》讀 tseʟ,都和《廣韻》的兩個反切不符。《台大字》把“掣”字讀做 ts‘eʟ 及 ts‘iet 則分別與《廣韻》的“尺制切”及“昌列切”相符了。這兩個音是文讀音。
“掣”字在台語白讀時有沒有 ts‘uaʔ 的音?因為 ts‘uaʔ 是入聲,我們就拿入聲的“昌列切”來討論。
《廣韻》的“昌列切”屬山攝、三等、開口、入聲,跟這個同韻母的字,在台語文讀時大多讀 -iet 韻,如:滅,biet⊦;泄,siet;哲,tiet;徹,t‘iet;折,tsiet;熱,dziet⊦ 等等。而在白讀時有讀 -uaʔ 韻的例,如:泄,私列切,ts‘uaʔ(泄屎,ts‘uaʔ-sai`);撤,丑列切,t‘uaʔ(撤開,t‘uaʔ-k‘ui);熱,如列切,dzuaʔ⊦(天氣熱,t‘ĩ-k‘iʟ dzuaʔ⊦)等。依此類推,“掣”字也應當有“ts‘uaʔ”的音。這個 ts‘uaʔ 就和台語發抖義 ts‘uaʔ 的語音相同了。
“掣”字的意義,《漢大字》列舉(1)拽,拉;(2)迅疾而過;(3)拔,抽取;(4)揭示;(5)古代音樂術語等五項,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發抖的意義,不過郝懿行的《爾雅》義疏說:“掣者,《說文》作‘𤸪’,云:‘引縱曰𤸪。’”“𤸪”字在《說文》歸手部,不歸疒部。《說文•手部》:“𤸪,引縱曰𤸪,从手,瘛省聲。”(作者按:在《廣韻》,掣、瘛、𤸪同音,都是尺制切。又,掣、瘛同音,昌列切。)段玉裁的注說:“引縱者,謂宜遠而引之使近,宜近而縱之使遠,皆為牽掣也。”(作者按,引:拉過來;縱:放開。)他又說:“俗字作‘撦’,作‘扯’。……俗作‘掣’。”據此,“掣”是“𤸪”的俗字,“掣”有 ts‘uaʔ的音,“𤸪”也應該有 ts‘uaʔ的音。不過,在普通話,“𤸪”讀ㄔˋ(對應於尺制切);“掣”讀ㄔㄜˋ(對應於尺列切)。
“𤸪”字雖然《說文》把它歸入手部,但從字的構形來看,也可歸入“疒”部,“𤸪”字的本義可能表示疾病的症狀。《靈樞•熱病》:“熱病,頭痛,顳顬、目𤸪,脈痛,善衂,厥熱病也。”(顳顬:ㄋㄧㄝˋ ㄖㄨˊ,左右太陽穴的位置。衂:ㄋㄩˋ,流鼻血。)整句的意思是說:“患熱病,頭痛,顳顬及眼睛部位牽掣,脈痛,常常流鼻血,這是熱厥上逆的病。”“目𤸪”就是台語 bak⊦(目)–tsiu(珠)-p‘ue´(皮)ts‘uaʔ,國語的“眼皮跳”了。由此引伸,因害怕而發抖的 ts‘uaʔ也是“𤸪”、“掣”了。
又,《漢大詞》說“掣”有抽搐的意義。《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驚風八候,……勢若相撲謂之掣。”這裡的“掣”是抽搐的意思。驚風是中醫學兒科常見的病證,臨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識不清為主要特徵。而“抽搐”是“由於情緒緊張或某種疾病等,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抖動。”(《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語文出版社)台語因害怕而渾身發抖的 ts‘uaʔ 也屬於“抽搐”的範疇了。
“𤸪”是“掣”的正字,“𤸪”的本義是引縱,即牽掣、抽搐,是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抖動;因害怕而渾身發抖也是這種情形,所以台語發抖義的 ts‘uaʔ的本字是“𤸪”,“𤸪”的俗字是“掣”。
(三)瘛
“瘛”字,《廣韻》記錄三個音:(1)胡計切(去聲、霽韻),蟹攝、四等、開口、匣母;(2)尺制切(去聲、祭韻),蟹攝、三等、開口、穿三母;(3)昌列切(入聲、薛韻),山攝、三等、開口、穿三母。《漢大字》把“瘛”字讀做ㄔˋ,是根據“尺制切”。但是“瘛”的“昌列切”和“掣”同音,前面已討論過“掣”的台語白讀音是 ts‘uaʔ,所以“瘛”的台語白讀音也是 ts‘uaʔ。
“瘛”是一種筋脈痙攣的病。《素問•玉機真藏論》:“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筋脈相引而急”就是筋脈攣縮拘急,就是台語的 ts‘uaʔ。
“瘛”又與“瘲(ㄗㄨㄥˋ)”字組成合成詞“瘛瘲(ㄔˋ ㄗㄨㄥˋ)”,它是一種病證,又稱抽搐、搐搦、抽風。“瘛”是筋脈拘急而縮,“瘲”是筋脈緩縱而伸。手足伸縮交替,抽動不已,稱為“瘛瘲”(《實用中醫辭典》862頁,知音出版社)。這種症狀就是台語的 p‘i⊦-p‘i⊦-ts‘uaʔ 了。
“瘛”和“瘛瘲”是因疾病而起的抽搐,台語說 ts‘uaʔ,ts‘uaʔ 是“瘛”字。因害怕而渾身發抖,台語也說 ts‘uaʔ,這個 ts‘uaʔ 應該是“瘛”的引伸(“瘛”可以認為是“瘛瘲”的縮略),所以因害怕而渾身發抖的台語 ts‘uaʔ 的本字也是“瘛”。
(四)惙
《台話大》說 m⊦(毋)–bien`(免)-ts‘uaʔ(=不要怕)的 ts‘uaʔ 是“惙”字。
“惙”字,《廣韻》陟劣切(入聲、薛韻),山攝、三等、合口、知母,國音ㄔㄨㄛˋ,台音 tuat(《厦音典》)。與“陟劣切”同韻母的字有一例台語白讀時讀 -uaʔ 韻:埒,力輟切,luaʔ⊦。這表示“惙”可能有 -uaʔ 韻。但是惙字的反切上字“陟”屬“知”母,知母的字在台語大部分讀 t-,有少數例讀 ts-,如:知,tsai;註,tsuʟ;芍,tsiɔk;貞,tsieŋ;站,tsam⊦;但沒有讀 ts‘- 的例。因此要把“惙”字在台語讀做 ts‘uaʔ,有困難。
“惙”字的意義是憂愁、意不定、疲乏,並沒有“怕”的意義,m⊦(毋)–bien`(免)-ts‘uaʔ 的 ts‘uaʔ 不是“惙”字,而應該是“因害怕而渾身發抖的 ts‘uaʔ”的引伸。如:sim(心)-kuã(肝)ts‘uaʔ-ts‘uaʔ(=心裡毛毛)及 ɡua`(我)bo´(無)-tiʔ(在)-ts‘uaʔ ・i(伊)(=我沒有在怕他)的 ts‘uaʔ 都是從發抖引伸為“怕”。
(五)䇎
《台語正字》認為受驚 ts‘uaʔ-tsit⊦(一)-e⊦(下)的 ts‘uaʔ是“䇎”字。《說文•立部》:“䇎,驚皃。”意思是害怕的樣子。“䇎”字的音,《廣韻》七雀切(入聲、藥韻),屬宕攝、三等、開口、入聲,國音ㄑㄩㄝˋ,台音 ts‘iak/ts‘iɔk。與“䇎”同韻母的字沒有讀 -uaʔ 韻的例子,但一等、開口字則有,如:博,puaʔ⊦。也許勉強可以說“䇎”有 ts‘uaʔ的音,但“䇎”的意義是害怕的樣子,並沒有發抖的意義。
結論
綜合上面所說,掣、𤸪、瘛三個字在台語都有 ts‘uaʔ 的音,而且都有發抖的意義,都可以認為是台語 p‘i⊦-p‘i⊦-ts‘uaʔ 的“ts‘uaʔ”的本字,其中似以“瘛”字為最佳。(另請參閱〈剉咧等[ts‘uaʔ-leʔ-tan`]〉篇)
分享此文: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
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X(在新視窗中開啟)
X
喜歡 正在載入...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