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科普 | 孩子喜欢玩手机,有这样5个现实原因!

专业科普 | 孩子喜欢玩手机,有这样5个现实原因!

我作为教育者,也想对此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搜集相关理论和信息,我整理出引发青少年着迷于手机、游戏的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希望通过全面地分析,对教育者,对父母有更多的启发。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下手,去正确处理父母和孩子、手机、游戏的关系,达到孩子健康、平衡、全面的发展,可以找到更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方法。

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分析:手机

首先,我想问父母:

你觉得手机、网络、游戏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

你觉得玩手机对孩子有什么消极影响?

父母可能会想到很多,比如:

手机游戏会减少孩子在学业上投入的时间;

学习专注能力下降;

课余时间不愿意阅读书;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运动……

总之,父母觉得,玩手机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健康问题、学业荒废、心理疾病等各种问题,甚至影响青少年的家庭关系与日常生活。

那下面我再问一下父母:

你觉得手机、游戏带给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可能很多父母想不出来太多的内容,或者会觉得这些看起来不重要,因为对学习没有什么帮助。

那么我来列一些,大家看一下是否赞同:

1. 培养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

他们在游戏里面充分的支配自己、决定自己的身份,尝试到了自由的乐趣。

这点很重要,实际上,有很多孩子痴迷玩手机,玩游戏,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管得太多,他们失去了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无法获得成就感,只能在手机游戏里才能实现。

2. 满足了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社交需求。

很多孩子就是通过一起玩游戏,一起聊游戏来建立友谊的。

玩游戏与聊游戏就是孩子们沟通交流的一部分,这点我们无法否认。

3. 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从未体验的快感。

这样的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弥补自身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的遗憾,产生更为积极的自我定位。

4. 作为玩家,在游戏中获得幸福、快乐的体验。

玩游戏是人的天性,只不过,以前孩子们在真实生活和真实的人一起玩,现在的孩子是在虚拟世界和真实的人一起玩。

两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5.满足了孩子不同方面的心理需求。

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满足对抗、冒险的需求,以及渴望在团队中成为领袖,获得尊重的需求。

6. 满足孩子释放愤怒等负面情绪的需求。

对于这一点,很多家长也有体验。比如你生气了,伤心了,往往会选择一种方式,让自己释放一下负面情绪,孩子们玩游戏,也是释放情绪的方式之一。

7. 满足孩子渴望得到及时反馈,正向反馈的需求。

孩子们赢得了一场游戏,刷到了一件好装备,就会赢得他人的赞美与羡慕。这种及时的反馈,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很少能够得到的。

8. 满足成就感、价值感的需求。

如果孩子成绩一般、交往一般,但是游戏玩得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奖励,他就能感觉到被认可,实现在游戏中的自我价值,同时也能满足他的自我实现需求。

说了这么多,其实,手机、游戏带给青少年的积极影响,是父母很容易忽略的地方。

但在孩子心目中,带给他们这些快乐、积极的心理感受是他们实实在在体验到,真实发生的,而且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说,这些对于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手机、游戏的过度使用,确实会对孩子起到负面影响。

但如果孩子出了问题,绝对不能单单由手机、游戏来“背锅”,一定还有很多的其他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造成了这样的影响。

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分析:个体

从个体角度看, 青少年的非适应性认知是导致过度使用手机等导致产品的核心原因。

下图是Davis提出的认知行为模型。

他认为个体呈现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的行为问题,主要来自于个体对自我、对世界的非适应性认知。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行为上的表现如下:

1. 耐受性增强,需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达到原有的满足感。

2. 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会出现焦虑、强迫性考虑上网的戒断症状。

3. 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 上网使自己的社交、学业和家庭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 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等等。

这需要专业的机构来进行诊断,而且大多数孩子并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

这里,我想通过理论的学习,帮助父母了解 孩子手机成瘾,究竟有哪些是真正起作用的影响因素?

首先,一些远端因素的影响:

1. 个体的易患素质、精神病理源包括抑郁、社会焦虑和药物依赖等;

2. 压力源:生活事件、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如聊天服务等新技术的产生等,都会形成压力源,促使孩子手机成瘾;

3. 作为网络用户感受到的强化作用:个体最初接触网络使用时,被随之而来的积极感觉强化,个体就会继续、更多地使用这种服务,以求得到更多的积极感觉。

这些远端因素,它们只是导致PIU(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催化剂,每一项并不能单独作用产生作用。

更重要的导致PIU病因的是近端因素:

1. 非适应性的认知;

2. 社会孤立与缺乏社会支持。

非适应性的认知可能导致一般性PIU,也可能导致特殊性PIU。

特殊的PIU指的是个体对互联网的病理性使用是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如在线游戏行为;

一般性的PIU指的是一种更普遍的网络使用行为,如网络聊天、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打发时间的行为。

非适应性认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关于自我的非适应认知、关于世界的非适应认知。

对自我的非适应性认知:

▪ 我只有在网络上才表现良好。

▪ 我不上网的时候,没有价值感,现实生活中我是个失败者,而在网络上我是个人物。

对世界的非适应性认知:

▪ 网络是我受到尊重的唯一地方。

▪ 离开网络,就没有人爱我。

▪ 网络是我唯一的朋友。

▪ 现实生活的人们待我不好。

缺乏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以及社交孤立会导致一般性的PIU。

这样的青少年会将太多的时间用在了网络上,频繁地逛论坛或者跟网友聊天,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促进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和维持。

这个理论给父母的启发是: 父母们单纯地认为都是网络、手机、游戏的错,其实它们只起到催化作用。

真正起核心作用的因素,是个体不断形成的对自己非适应性的认知、对世界的非适应性的认知,以及社会孤立与缺乏社会支持。

让孩子错误性地认为,只有网络、游戏里面才能找到友谊、认可、尊重、价值,或者错误性的逃避现实,让孩子一步步形成了对网络、手机、游戏病理性的依赖。

那么,导致孩子产生非适应性认知、孩子社会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除了孩子个体原因,这里我想再探讨一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分析:家庭

家庭关系与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有很大关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有些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以及对未来的很高的期待,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此一旦碰到孩子不写作业,玩游戏的情景时,父母们就认为孩子不务正业,使用打骂、没收手机、惩罚等各种方法去制止青少年游戏。

父母担心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结交到不好的朋友或者产生过度消费的行为,或者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使父母感受到不确定感,失控感。父母失控便会增加对青少年的管教。

但父母越是过分干涉,孩子越产生对着干的叛逆行为,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则会越来越频繁,甚至成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家庭中,如果父母善于沟通,愿意和孩子进行探讨负面情绪,孩子就有合理释放情绪的通道。但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在游戏里面,释放压抑的愤怒情绪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通道。

如果这个通道也堵死了,愤怒等情绪就只能憋在心里,攻击性就会朝向自己,朝向他人。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习惯性是应付敷衍,不认真反馈,或者很少给到正面的鼓励、肯定,而游戏总是能给到他及时反馈,让他有存在感,感受到被看见,被欣赏。

总之,家长看不到手机游戏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而青少年意识不到手机游戏的消极影响,双方思想上的反差,导致很多青少年在接触手机游戏后,便不再与父母进行沟通,只要有空就只和朋友在一起玩游戏。

研宄发现, 青少年对父母的关系越融洽,则家庭关系越好,青少年会较少沉溺于手机游戏。

所以,父母如何干预非常重要。

父母干预理论中提到:父母为了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避免媒介对儿童青少年的消极影响而主动采取的措施, 是父母对儿童、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及内容进行控制、监督和解释的策略。

父母干预可以分成三类:

1. 积极干预:

是指亲子间对于电视/手机内容的互动与谈论。

父母在孩子使用媒介前后或者使用过程中,通过解释和讨论等互动形式对媒介内容、使用方式等提供指导。亲子间关于媒介积极进行互动是积极干预的重要内容。

2. 限制型干预:

是指父母对儿童收看电视节目的内容和时间等做出规定,进行限制。

3. 共同使用:

是指亲子共同接触媒介,但并不对媒介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讨论和积极互动, 仅有一些自发的情绪表达,缺乏父母的指导与解释。

这会使得孩子误以为父母认可了媒介内容,从而青少年对媒介内容中的消极方面缺乏批判性态度。

研究发现,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父母的积极干预和限制型干预都能对儿童起到保护和限制的作用,但积极干预的效果更显著。

对于12岁以上的青少年来说, 只有积极干预是有效的,而限制型干预的效果不显著,限制型干预的作用日益微弱。

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的独立自主进一步增强,他们比年幼儿童更难接受来自父母单方面的命令、控制和要求。

所以对父母的启发是:在网络、手机使用方面,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 父母需采取更多的积极干预行为,更少的限制行为。父母将积极干预和较少的限制型干预结合起来,确保较大的儿童在安全上网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自主性。

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分析:学校

在学校里,孩子们往往会感受到下面三种压力,如果压力过大,他们就可能对手机、游戏等产生依赖:

1. 学业压力:

小学高年级、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特别是当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学生接受的讯息也是分数重于一切。因而感受到学业上竞争压力很大。

2. 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产生的压力:

如老师不公平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学生心理压力。

3. 社交压力带来消极影响:

很多孩子为了避免被拒绝、被孤立、被嘲笑、被排斥,在面对同伴压力的时候,产生出许多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也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分析:社会

除了孩子个体、家庭网络、学校网络,社会上还有很多和孩子相关的网络系统。比如:

1. 亲属网络:爸爸妈妈家的亲戚。

2. 工作网络:如和父母有直接关系的同事、 和父母有间接关系的同事。

3. 社会化网络:如父母的朋友同伴、孩子的朋友同伴。

4. 社会机构:心理专业机构、教育机构、社区等等。

在这些不同的环境里面,孩子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期待、社会功能。

孩子处在不同的团队里面,不同的团队位置中,所以孩子与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互动如何?他会受到什么样的社会比较、社会评价?体现了什么社会功能?

这些都会影响他对自己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

而这其中产生的偏差越大,孩子就越容易沉迷手机、游戏。

如何帮孩子摆脱“手机成瘾”?

父母在充分认识手机等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之后,可以在以下方面系统、科学、全面地帮助孩子成长发展。

1. 在孩子个体方面:

协助孩子缓解考试压力、建立对自己学业的恰当的期待和目标、加强对自己能力的全方面认知,加强和同伴交往互动合作的能力。

2. 在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焦虑、增加有效亲子沟通的能力、对孩子有适当的学业期待,建立合适释放情绪的通道。

3. 在学校教育方面:

促进老师对孩子个体的了解、促进家校沟通,促进同伴的交流和合作。

4. 在社会方面:

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社会教育机构、选择适合孩子调适压力的社区活动、运动社群或休闲社群。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上濒根据个体发展的科学理论,建立孩子成长模型,也会关注孩子的自我认知、心理能力、学习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强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整合,这些和我上面提到的一些理论是非常吻合的,也希望我们的专业能力来帮助到孩子,既能正确有效地使用手机,满足生理、心理、社会能力健康的发展。

“世界通识”课程春季学期体验课现已开放报名,

帮孩子在心理、生理、认知、能力上

全方位成长

实现个人价值、成就感和幸福感!

世界通识

给6-16岁孩子的通识课

上濒独创的“世界通识”课程, 是上濒为中国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教育项目,为6-16岁学龄孩子提供线下通识课程和线上通识课程。

2003年,上濒在国内率先将“通识教育”引入青少年教育体系中。针对中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知识结构不足的现状,结合中国文化特征和青少年认知特点,对常规通识教育内容优化调整,开发了适合青少年的“世界通识”教育体系。

依托家庭成长顾问服务,通过世界通识课程体系,培养独立思考、勇于表达、敢于创新、具备国际视野的青少年。

课程内容

世界通识课程共包含五个阶段,“世界通识一”、“活书阅读一”、“活书阅读二”、“世界通识二”、“活书阅读三”。

课程目标

依托18年的家庭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兰海创建了6-18岁孩子的成长模型。

模型遵循科学成长规律,设立多元成长目标,帮助个体在心理、生理及认知与能力水平上全方位成长,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动的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幸福感。

通过五个阶段世界通识教育体系,帮助孩子拓展知识领域、提升学习力、社会能力以及创造力。

上濒成长教育模型

来上濒,一起加入成长之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细说2008春晚“四宗最”总体评价高于往届
bet36365首页

细说2008春晚“四宗最”总体评价高于往届

📅 07-04 👁️ 8581
赖瓜子是什么意思
365bet官方平台

赖瓜子是什么意思

📅 07-06 👁️ 3168
《醒图》添加蒙版方法
365天免费观看完整版电影

《醒图》添加蒙版方法

📅 07-01 👁️ 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