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窥于钟华的“书”世界

小窥于钟华的“书”世界

于钟华,1974 年出生于安徽亳州。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取得书法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中央“将星堂”副主任兼秘书长,中纪委廉政监察监督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教育部书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与地方治理课题组首席专家,浙江大学研究员、城市学院教授兼古典书法中心主任,中国书协会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中央电视台专家库成员,育部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理事、基础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

小窥于钟华的“书”世界

文 | 张平是

进入半放假状态了, 有了整块时间, 也收起了浮躁的心情, 进入书帖。平日虽然驻笔, 却也还浏览书法网站, 近来关注杭州“于钟华书法魔鬼训练营”的信息。他的师弟梁小钧开班了, 大草, 时间太近, 略过。等于“魔头”, 网上传他还会办班。

果然, 2007年“魔鬼训练营”一亮相就成为书法培训品牌的“于魔头”, 终于出现, 仍然是连续一个半月办三个班, 的确是玩命的“魔鬼”。我孤陋寡闻, 是在去年看到洪厚甜的书法集里的序言非同一般, 作者于钟华, 才知道这位高人的。于是人肉搜索, 搜到无计数的如下的评价:

魔鬼教练于钟华有一点另类!

他, 是陈振濂教授因爱其才而从安徽带到杭州亲自培养的学生, 这也为我们这个时代平添一段古风。

他, 曾经参加两次高考, 拿了两个省的语文状元, 分数之高, 令人瞠目。

他, 考研那年创下的记录, 至今无人打破。

他, 在大家认为他书法前途无量之时, 突然转向哲学, 可能是书法专业第一个考入其他专业的博士。

他, 在陈振濂教授门下, 十年未曾出门, 潜心读书, 读万卷书, 对于他不是一句空话。直到2004年, 书法界没人听说过于钟华这个名字!

他, 说书法是脑力劳动, 需要研究, 而不是苦练!

他, 少动笔, 但落笔惊风雨, 大字小字, 各家各派, 临摹创作, 信手拈来, 了无挂碍!

2005年, 他第一次出道, 在众多名家面前, 学生们独倾倒在他的讲堂。

2006年, 他出任多所大学书法专业的授课教师, 创下了一个个教学的记录。于是, 他在书法界被称为“魔鬼教练”“魔鬼”“魔头”。

2007年, 他创办了魔鬼训练营, 教学内容之丰富, 涉及内容之广泛, 被称为“百科全书教学”。他的教学总是在不经意间带给你意外的收获, 他把你对书法的体验带得很远很远, 有时是魏晋时的飘逸古朴, 有时是唐代的理法森严, 更有时是汉朝碑刻的恣肆古茂或秦篆里永恒的贵族气格。你可以感觉到对于书法他不是孤立地进行研究, 而是把它放在整个传统文化中进行把握。这种深度与广度, 在当代书法越来越简单化和技术化的今天, 无异于是一种救赎。

于是, 他的名字传遍书坛。

“魔鬼训练营”, 怎不令我心仪之、向往之?

“今天, 再次打开'于魔头’的书法在线, 下载了一沓子他的教学实录。浏览, 什么魏晋古法、今法, 节笔、叠笔、并笔, 空间开敞度、虚拟空间, 一头雾水。再读, 似略有了然, 再按训练步骤动几笔, 似小有感觉。自问自审, 去做一回魔女如何?”

这是我在百度搜索于钟华老师资料时下载的一位女书家的博客内的一篇日志, 这样的日志还有不少, 这看得出于钟华老师在书法界的影响∶我知道于钟华老师倒是很早了, 大概是上世纪的1994年或1995年, 湖州的一位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的朋友寒假回来带了一张学生临作, 米元章的手札, 当时感觉笔画尚感稚嫩, 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在字间弥漫, 给我的印象很深, 到现在还能感受得到。当时认为这大概就是科班训练的结果吧。这件作品的作者, 我就深深地记住了, 他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魔头”于钟华。所以时隔十几年后, 于钟华老师在书坛一露面, 我就一路关注, 越来越了解, 越来越崇拜, 直到现在成了于老师忠实的“粉丝”。

我对于老师的了解除了大多数朋友们的渠道外, 还有两种:一种是间接地, 去年送女儿到浙江工业大学读书时请女儿老师吃饭, 席间有两位浙大人文学院的老师, 说起于老师兴趣很浓, 认为于老师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主要是买书多、藏书多、读书多。说于老师类似于民国间的老学者, 现在称跨专业, 他的学问其实是无专业, 让人佩服!有意思的是他们不知道于老师在书法界的名声。还有一种是拜访于老师, 直接接触。我每到杭州都和于老师约, 但难得见一面, 他很忙, 但很客气, 态度很好, 不停地道歉, 让你生不得气!我见了三次。第一次在于老师的办公室, 满墙的书, 从底到顶, 真多!很杂, 就是没有书法类的, 我有点诚惶诚恐, 没说几句话就告辞了, 于老师似乎也不爱说话, 和传说中滔滔不绝、汪洋恣肆怎么也联想不到一块。第二次还是在浙大的办公室, 我们五六个朋友过去, 我大着胆子聊读书, 于老师就是不说话, 说话就是感谢我们的关注什么的, 就是客套。一不留神, 怎么就便成了谈书法, 我们几个人热闹起来了, 轮番提问于老师。于老师稳重得很, 总是大家把问题或看法全讲完了, 他才一条一条回答解释, 这时候就看出厉害来了, 记忆力极好!他能记得每个人的原话。学问真好!引经据典, 真是旁征博引。回去的路上, 大家一直在议论, 结论是传闻的那个能够过目不忘的于钟华确实存在, 这个“魔头”能够一两年叱咤书坛不是没道理, 将来恐怕更厉害!又一次拜访于老师是在他的工作室, 还是一堵墙一堵墙的书, 光那些书, 任何人看到都会紧张, 据说于老师的家里书更多, 从书房到客厅, 从客厅到卧室, 到处都是书, 几万册肯定没问题。这次, 于老师讲了很多, 有他的家族, 他的学书经历, 还深情地缅怀了他伟大的祖父、父亲和他的一位叫罗舒庭的老师, 还专门讲到陈振濂老师对他的恩情, 当时眼泪都出来了。他把我当作朋友了!

我和我的一些书友总结了于钟华老师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他的“书”, 因为他生活在书的世界里, 不管是他的学问、他的书法还是他的深稳雅健的气质。

我们说的于老师的“书”包括书本和书法。

先说书本的“书”。于老师买书多, 藏书多, 书界都了解, 无需我多言。但我看了于老师的两处居所的书后, 发现于老师的书没有一本是消遣的, 差不多都是纯学术的, 这是其一。于老师的书学科范围广, 书法不用说, 经史子集, 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全有, 包括古文、英文、德文的, 我们看着就晕的那些到处都是。而且还会发现有摄影的、绘画的、雕塑的、设计的, 范围之广, 除了图书馆我没见到第二家。再说于老师的读书, 书法界人人皆知的于老师十年苦读就不用说了, 就是现在, 于老师每天晚上读书到凌晨两点, 所以别人说“读万卷书”于他来说可不是句空话, 这是其二。你和于钟华一接触, 你会感觉到什么是读书人, 任何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不说, 也不说他的随意谈话中的旁征博引, 知识的流露, 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魔鬼训练营”的书友迷恋于老师的教学, 我相信有“百科全书教学”的存在。最重要的, 我看是于老师的读书养成了一种气质:沉静、稳重。他给你一种厚重、可靠, 你和他接触, 感觉不到他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 我长于老师整一肖, 但每次在于老师面前总会觉得自己浮躁, 慢慢地感觉到气沉下来, 静下来。大家都知道, 现在整个社会都很浮躁, 尤其是书法界的小有所成的年轻人狂妄, 口气大, 处处吹牛, 处处表现自己。和于老师在一起, 你会感觉是一种静静的享受, 这可能就是读书养气形成的。

再说书法的“书”。于老师是科班出身的书法学学士、书法学硕士, 又是书法专业教师, 把字写好很正常。但是奇怪在于老师的全能, 既懂理论又懂教学更懂创作, 三个领域都是少见的高度。于老师的理论, 著述、文章我不敢讲, 因为我不是搞学术的, 但我知道书法界盛传于老师五年内讲课不重复, 我问过他本人, 他承认说过, 现在四年过去, 学员证实是没重复过。“魔鬼训练营”, 每年45天, 日日夜夜的讲, 那要有多少东西储备在脑子里, 想想就不可思议。教学不用我说, 书法界如果说还不知“魔鬼”“魔头”“魔鬼教练”, 除非他不是搞书法的。于老师一直认为自己的书法尚不成熟, 所以从不宣传, 也不介入市场。我有几位朋友拜在于老师的门下学书法, 说于老师五体皆善, 每一种书体每一本字帖信手临来都惟妙惟肖, 形神兼备, 而且还能随手进行古代书家风格的自由创作。据说每一种书体拿出来放到当今书坛都是一等一的。全国也就一个于钟华可以办五体书法培训班, 不是那种用个人风格临遍所有字帖, 而是要每一本字帖都能够原汁原味。我第二次拜访于老师时, 朋友拿作业请教, 于老师就是拿支铅笔随手勾出哪个哪个字王羲之、颜真卿怎么怎么写, 拿回去对照字帖简直是原字。记得那天于老师还说任何学科的专家都会记得或摹写他们本专业的经典, 书法家也要这样, 他很反对不能精确临摹的意临。我个人认为于老师的拿手好戏是“二王”一路的小字行书, 信笔挥洒, 风韵天成。一直想问问于老师, 像他这样什么都擅长会不会影响了他的个人书风的形成, 没问过, 不知道他自己怎么想?据他自己说, 就书法来说目前最大的苦恼在于不能平衡心里面作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技术狂之间的矛盾。

于老师随他的恩师陈振濂教授私人学习已近20年, 还组织运作着陈振濂教授的工作室, 参与了“新碑学”“新帖学”“草圣追踪”等一系列书法学术思潮的试验和研究过程, 可以说, 在当代, 除了上述于老师的书世界外, 于钟华老师在“新碑学”“新帖学”和草书方面都是代表性人物之一。我的几个读书的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对民国时期的大学者像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艳羡地评论, 感叹人比人真会气死人, 我们也总是把50年后的于老师列进去, 作为“非常人”!

我的一位年轻的朋友感叹:于老师太幸运了, 那么小就在陈振濂教授门下学习!想来想去, 还是陈振濂教授厉害!

于老师在做学问方面似乎无所不能, 其实我听说于老师在生活方面能力一般。可能是这个原因, 于老师至今单身一人, 我问过几个了解于老师事情的人得知于老师过于书呆子, 一天到晚呆在书房里, 不是太有情趣, 一般人也跟不上他的工作节奏, 精力过剩的那种, 我是女生也不会和他来往!

我的爱人说这篇文章是站在崇拜者的角度写的, 如果换成他生活中的朋友比如老婆, 可能也会看到于老师这样那样的毛病和缺点一大堆!但我坚信, 于老师有不同于常人的魅力:知识渊博、温文尔雅。他做事谈话能够直奔主题, 直中要害, 他的措辞又总是极为精确, 总能清晰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东西, 而且会时而不时地将智慧显现在有如星光闪烁般的细腻微妙之处。我心里的感觉是于钟华老师的人是这样, 他的书法也是这样。

相关推荐

日版那些事儿,史上最全解答
bet36365首页

日版那些事儿,史上最全解答

📅 09-14 👁️ 5298
鱼提升机
365天免费观看完整版电影

鱼提升机

📅 07-25 👁️ 6109
回顾世界杯历程经典瞬间从1994年到现在的精彩回忆
365天免费观看完整版电影

回顾世界杯历程经典瞬间从1994年到现在的精彩回忆

📅 07-06 👁️ 8310